最近,“女大學生失聯”成了新聞熱詞。自從8月初20歲的重慶女大學生因“搭黑車”而不幸遇害,緊接著,19歲的吳江女大學生在離家返校途中遭劫殺。此後,媒體上關於女大學生失聯的新聞便爆髮式增長,“浙江失聯女孩”、“河南失聯女生”、“河北失聯女生”等新聞不斷冒出,讓人們不禁產生焦慮,這個社會怎麼了?
  其實,這個社會並沒有怎麼了。從刑事發案率的統計去看,並沒有證據顯示這些案件的發生率在大幅上升。不必諱言,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,光明背後總有陰影,違法犯罪的存在也在所難免。而其他類型的刑事案件,其實每天也都有發生。但媒體最近對“女生失聯”顯然更為感興趣,而接二連三的密集報道,則無疑在輿論場上給社會公眾製造了一種“密集恐懼症”。相信有女生的家庭,必然更加惶恐,必然對出門的女兒千叮嚀萬囑咐,甚至開始護衛接送。
  平心而論,媒體的報道,的確是善意的提醒。但善意的提醒一旦變成喋喋不休、津津樂道,則會製造恐慌、傳遞恐慌,並且放大蔓延這種恐慌情緒。有人說,比災難更可怕的是恐慌。同樣,社會的恐慌,比犯罪造成的危害還要可怕。大眾傳媒對此應有充分的認識,並且要善於紓緩社會的緊張焦慮情緒。
  實際上,針對女性、兒童和老人的犯罪,一直在各種案件中居於高位,這也是由於這些人群在社會生活中相對孱弱等客觀原因造成。因而,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,也一直是國家有關部門和社會有關團體的工作重點。我們不必因為最近媒體對“失聯女生”的密集報道,而對有關部門產生懷疑,對社會風氣產生焦慮,對社會法治失去信心。我們可以多一分安全警惕,但不必從此人人自危。
  需要註意的是,媒體的跟風、甚至一窩蜂,已經造成諸多的“密集恐懼症”,如“老人跌倒無人攙扶”的新聞,媒體樂此不疲的報道,讓很多人對攙扶老人心生恐懼;“病人家屬打醫生”的新聞接龍,讓“醫患矛盾”在社會生活中更加突兀;而有關“城管打人”肥皂劇般的報道,似乎堅持不懈地在“塑造”有關職能部門的永久暴力形象。在社會思想意識多元、真假信息瞬間傳遞、社會矛盾多發的時代,媒體報道的“密集”,很容易在輿論上助推形成概念化的情緒,並且超越事實真相,誤導社會,甚至助長事態的惡性循環。
  在強調媒體融合發展的當下,媒體承擔的職責不僅僅是信息的及時傳遞,還應包括社會輿情的搜集分析,做出更多建設性的貢獻,並謹防新聞報道裹挾的負能量淤積成“堰塞湖”,給社會“添堵”。這個社會,不光需要“扒糞者”,還需要更多的“理療師”和“按摩師”。
     (原標題:媒體不能製造恐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o75uoww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